奇异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手机APP下载

奇异果新闻中心

金融服务业管奇异果体育官网理十篇

2024-01-1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近几年,随着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迫使商业银行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竞争力,而金融服务外包在此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但金融服务外包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商业银行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风险。金融服务外包风险不仅会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对市场的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为此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估、控制显得尤为的重要。

  对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义可以概括出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或核心产品外包给服务商,主要的外包业务有:业务培训人员培训、后勤服务等日常业务的外包,也包括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等与IT相关的业务外包,还有ATM处理程序、票据支付相关的服务等的与金融产品相关的外包。本文以下提及的金融服务外包暂定为商业银行的IT服务外包及与金融产品相关的业务外包,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与这两项相关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风险管理。

  战略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错误决策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外包业务合同签订、执行不当产生的风险以及外包失败后的退出决策。合同风险指合同有关条款不规范规定以及双方责任划分不明确而引发的风险。退出决策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决策者对市场分析错误以及对自身核心能力把握不够准确做出退出决策。

  由于与外包商企业文化差异或是与外包人员沟通不畅而导致的人员流动性高或是由于员工素质低对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自身内部财务出现危机而引发的风险。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的形式有合同以及合作战略联盟等,由于商业银行与外包商之间有经济往来,一旦一方的财务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连带风险,使另一方出现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由于外部不可控的市场环境影响,主要指的是商业银行将金融服务外包给国外的外包商,一旦外包商所在国的经济、政治、法律等环境发生变化,势必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决策、交易过程中产生风险,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利益受到损害。

  市场风险是指外包商在外包市场中由于环境的变化、市场结构的改变或是整个市场的利润空间的改变而引发的风险。例如外包服务商由于技术的创新,也就具备了和商业银行讨价还价的资本,商业银行的成本上升。

  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外包商必须致力于技术创新,但一旦技术得到创新,外包商将会用其代替以往的技术,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但信息技术已经潜入金融机构的各个领域,两者必不可分。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外包商由于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不愿或者不能按照合同履行义务,由此而引发了违约风险,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外包业务的停滞。

  在识别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外包中的风险之后,需要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评估。这就需要首先对金融服务外包过程中的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对出现的风险评估其等级以及发生的概率,当确定风险等级R和风险概率P之后,RP得出风险等级量化值。首先我们对风险等级进行解释说明,如图4.1:

  确定了五个风险等级,随之需要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我们将外包风险发生的概率P分为五个区间,(0 ,10%),(11%,40%),(41% ,60%),(61% ,90%)和(91% ,100%),概率区间及其解释说明如图4.2:

  当确定风险等级R和风险概率P之后,RP便是风险等级量化值,风险评价对照表如下4.3:

  当商业银行在外包过程中出现风险事件时,由相关专家先估算出风险等级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然后对照上述列表确定风险的大小,及时采取措施将风险降为最低。但风险矩阵法有其自身局限性,它可以评估单个风险事件的风险却不能评估出银行外包的整体风险。

  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风险意识,加强内外部的监管和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不仅如此,政府也应对金融服务外包充分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消除风险或者是风险降到最低,使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寻找最适合的金融服务外包之前,商业银行需要对自身核心竞争力及核心产品有全面的了解。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现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尤其是自身的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做出金融服务外包决策。

  慎重选择外包商是商业银行实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第一步,关乎外包活动的成败,因此外包商的选择至关重要。商业银行管理层应结合自身外包需求,充分考察市场对外包商的声誉、业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等方便进行评级,做出最优的外包商。

  商业银行在外包过程中需要将部分信息提供给外包商使用,这时银行的商业机密和重要信息可能就被外包商泄露给竞争对手,这样商业银行将面临知识产权纠纷,我国相关法律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商业银行信息保密事项做出严格的规定。

  随着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以提升自身竞争力,金融服务外包作为一种增强竞争力和增加效益的有效工具,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金融服务外包,虽然银行自身也对外包的风险做了或多或少的防范,但总体来说银行的风险管理还远远不够。在运用这样一种有效工具时应注意防范风险,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实现风险管理,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和国家监管机构的共同努力,降低外包风险,使银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1]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刘超.基于作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实践者的视角[J].金融论坛,2005(4):20-25.

  金融服务外包是指银行将相应地金融业务交由其他公司或企业来管理的行为。这一行为有其潜在的必然性。银行之所以将业务转包给其他公司,是衡量之下的决策,其利益有四。一是可以降低银行运行成本,很多银行他别是中小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放弃一切非核心人业务,而采取外包的形式来降低投入成本和解决专业人才贫乏的问题;二是可以减低风险承担率,将相关业务外包之后,银行不再承担直接责任,而只是以合作伙伴的形式承担部分且较小的风险;三是集中资源开发核心服务领域,一般银行都会有自己的优势业务,充分开发和管理好这一优势业务是银行利益的重要来源,商业银行服务业的性质决定了其不可能平等兼顾所有的领域,那样只能导致不好的结果,因此集中精力打造自己的金牌服务,是必然的选择。

  所谓风险识别,也就是对风险可能性的认识。风险识别意识薄弱从源头上就增加了金融外包服务的风险,这一处理不得当,以后的一切行动都只能是亡羊补牢。在外包金融业务时,若不对合作方进行充分细致的考量,那么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就切实地存在于合作中。因为对对方缺乏了解,轻易签订合同,等于将自己弓手放在了别人的砧板上,只能是处于被动状态,说不定什么时候风险就炸开来,而银行还来不及反应时就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风险评价体系是指就是对业务指标进行全面评估,按照一定权重评估,设置预警指标。说白了就是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归纳和等级分类,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在事故发生之时手足无措。目前大多数的商业银行是没有做到这一点的。风险评价体系不仅仅要求商业银行负责人对合作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估,还要求做成实际的评估报告存档,以备日后的查阅和处理。且这一体系应该由专业的团队来考量,而不是将决策权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人手里。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形成自己的金融业务外包风险评价团队,这对于银行的发展显然是有害的。

  相应承接下来的第三个问题就是风险防范措施不足,这是与上面两条特征一脉相承的。在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价环节之后,就要根据风险评价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因为业务繁忙,而考虑不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偏低等因素,往往忽略掉这一环节,觉得没有必要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风险防范上,因为没有风险的话,风险防范措施的投入就打水漂了。但他们没有考虑到,一旦发生事故,银行将何以自处。甚至有些风险,是银行本身不足以承担的,而这个而责任又该谁来负呢?

  商业银行的存在和发展和其业务水平息息相关,稍有不慎,银行就可能失去长年累月积累的信誉和用户基础。因此,在应对外包业务时,务必处处谨慎,选择可靠的合作伙伴。在合作之前,奇异果体育官网商业银行应对拟合作企业进行深入地调研与观察,考察对方企业的业务水平和信誉,选择诚信高效的合作对象;在合作进行中时,商业银行也应随时关注对方业务动态,双方进行实时地业务交流和往来,预防一切可能的风险。

  上面谈到,风险评价体系是进行风险防范的基础,也是商业银行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进行的业务考量。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内部调查的形式直接收集银行经营网点、一线员工以及其他外包服务最终接受方对该类外包服务的评价和建议,客观评价业务外包后产生的成效,提出改善外包业务管理的建议,促进外包业务的持续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银行内部或者其他外包服务商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有效反映见可能的风险,并对双方合作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和考量,从而有助于选择风险可能最小,所得成效最大的合作伙伴。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自己内部的应急组织,负责对紧急情况的评估和制定处理策略,在合作达成之时就准备好相关的应急预案,一对一地对可能风险以及所对应的策略链接起来。其次,还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应急演练。商业银行应当针对外包服务可能中断和出现问题的场景,进行内部人员的应急演练,及时发现其中不足的地方并加以完善。定期演练的形式可以让银行内部始终处于警备状态,从而将外包服务可能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选择将部分金融业务外包时,也等于选择了一定的风险,而如果处理不当,造成风险识别意识薄弱,风险评价体系不完善和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则很可能给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致命的伤害。因此,必须完善金融业务外包风险管理体系,从风险识别到风险应急,从选择合作企业到跟踪合作和管理,都应该层层把关,才能有效保证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外包的高效性并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企业服务中心是园区对外的窗口,作为服务中心的分管领导,我从严要求自身素质的提高,认真学习系列讲话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以及党的会议精神,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熟悉各项程序工作流程,使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并自觉地落实到各项工作的细节之中,踏踏实实工作,为做好园区的各项服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1.各项经济指标任务完成。预计全年实现产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5.1%。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2% ,同比增长2.1%,比目标任务14.1%增加0.2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预计全年完成税收9000万元,同比增长12.5%。

  2.大力推进招商工作。三季度已完成市外到位资金42万元(其中:市外固定资产投资17.4万元;省外资金到位24.6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40亿元的105%;预计全年完成市外到位资金47万元。预计全年完成新签约宏泰锅炉、盛泰元环保、银欧女鞋、科迪锻业等项目10个,完成年目标任务的111%。新开工项目8个,新竣工投产6个,包装重大项目9个。

  3.创新创建工作顺利完成。今年3月省政府正式认定沿滩工业园区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1月,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成功通过省科技厅备案。今年园区新引入孵化企业33户,正在全力创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园。

  4、密切联系服务企业。根据区委联系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部署,印发了《党员干部联系企业和重大项目工作实施方案》,每个月至少一次及以上全覆盖的企业走访调研,及时收集解决企业问题,采纳建议,帮助企业克服生产经营困难。组织了园区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1场、银企对接会1次,解决企业问题100余个。

  一切按制度和规定办事,不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取利益。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学习,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好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属,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不搞特权,没有接受过企业主一顿吃请,没有收受过企业主一分礼物。平时注重深入基层,自觉深入企业走访开展调查研究,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向群众学习,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廉政勤政的工作作风。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储、借贷货币为主要业务的金融中介。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渠道。现代金融管理理念下,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模式,对于促进银行金融科学管理意义重大。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研究地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发展策略,是当前深化银行金融管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措施。

  个人金融业务是银行对个人客户提供的存款、贷款与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的业务,通常具有市场风险较低、经营收入稳定、业务范围广泛的优势特征,在商业银行运作中备受重视。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相关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总称,是在银行经营过程中根据客户对象划分的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储蓄结算、投资咨询、资产运作、消费信贷等系统性银行服务形式。随着当前金融市场的多元性变化趋势,发展个人金融业务是新形势下商业银行拓展金融市场、实现战略目标的需要。

  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基于客户个性化需求基础上,在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不断开展包括选择、发展和保持客户关系等系统化的客户服务,来优化企业管理和业务职能,通过提高客户满意度进一步扩展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管理战略目标的持续性商业过程管理行为活动。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通过加强与客户交流沟通,提高客户忠诚度,实现客户价值持续保有率,从而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客户关系管理有利于明确客户终身价值合理定位、有效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银行金融管理机构与客户间价值链关系的耦合与双赢目标。

  近年来,金融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我国个人财富的急剧增长和个人客户金融需求理念的迅速提升,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收益的提高,也推动了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式以及战略调整的双重压力,加上金融客户关系管理服务职能的不到位,导致客户对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满意度逐渐降低,造成大量优质客户的不断流失。存在的问题弊端表现在如下方面:

  地方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对于发展客户资源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不能充分理解客户关系管理对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本质要义,偏重于存款客户开发和金融产品销售的短期利益,忽视与客户长期性合作关系的维护与管理。

  地方商业银行往往忽视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多采用单一形式进行个人金融服务,导致其市场定位过于笼统,服务对象不清晰,无法针对客户关系进行有效落实个性化服务,造成很多客户对银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降低。

  有些地方商业银行针对个人金融业务流程不能坚持市场需求导向进行分工协作,将个人金融业务机械划分,造成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不科学,营销机制不完善,服务职能缺失,客户关系管理措施粗放疏漏,导致很多优质客户资源的流失。

  很多商业银行网络信息电子化服务设施还不完善,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很多个人金融业务很大程度上仍由人工操作并停留在存取收付流程业务上,金融产品的开发项目结构盲目不合理盲目,客户关系管理模式落后。

  随着当前金融市场环境的复杂形势变化以及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资源,优化客户关系管理的服务理念,整合与提升金融管理人才素质,是实现金融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保障。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开展要坚持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效性原则,优化金融市场的内外环境,加强人才资源的引进培养,整合金融管理组织职能建设,明确定位客户服务对象,开发客户资源。

  根据实际需求,构建和完善合理的金融管理体系、经营运作与激励评价保障机制,相应调整内部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在遴选优质客户中的作用,强化客户关系管理职能,协调和优化客户服务结构,实现金融业务领域的拓展。

  采用信息科技手段,强化科学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客户信息的采集处理系统,灵活针对原则,创新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评价措施,对客户实施针对性营销和差别服务,根据客户需求,加强金融营销和产品创新,正确引导市场消费。

  总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形势下,深化金融管理改革,完善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强化金融服务职能,协调客户关系,提高金融业务效益,是促进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我国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转变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加快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多样性和拓展性,建立资本节约型金融资产服务体系,是我国金融业市场发展方向,提高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利润。我国金融资产服务业务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银行经营的转型也是推动金融资产服务的主要原因之一,金融资产服务是银行发展战略调整的客观要求,是适应现代化银行经营模式的重要转折点。目前,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加强我国金融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银行经营模式在不断的转变和发展。在市场的推动下,全球银行业的经营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逐步向资本占有少,经营风险小的业务领域。提高了银行资产服务体系的发展,使银行经营方向向资本节约型转变。

  金融资产有标准化和非标准化两种类型,标准化金融资产也可以称为场内交易资产,如:股票、债券、基金等;非标准化姿容资产则一般在场外交易,如:权证、信托、理财等。

  按照金融资产服务分类则有专业化程度和层级的区别,如:基本的金融资产服务、综合性的金融资产服务以及专业化程度的金融资本服务等。而具体按照服务流程来看奇异果体育官网,金融资产服务又分为投行服务、理财服务、交易服务等。总体而言,金融资产服务根据市场的需求提供一系列的、综合性的业务服务。

  在金融资产服务流程中,投行服务指银行利用自身的综合实力和信息优势,为客户提供承销发行,信息反馈等多种服务,协助客户选择合适的金融手段进行融资。理财服务是指,银行根据客户的具体的要求,为客户分析金融工具的融资情况,为客户分析其中的风险程度与利益的关系,实现客户金融资产保值增值。交易服务则是银行以中介的形式,为客户进行各类市场交易提供方便,从而满足客户和金融市场的需求等。

  金融资产服务形成的资金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是银行利润的一部分,合理的优化金融资产服务,提高金融资产服务的综合性和多层次性,满足客户的各种要求,从而为银行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加快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发展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起步晚,虽然随着资源的投入和全球化和市场的影响,我国金融资产服务发展取得了质地飞跃,但是在整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起步晚,业务发展水平有限,还处于起步阶段,处理复杂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能力比较弱。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业务主要包括传统的咨询业务和基础性业务以及创新型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传统的类型的业务主要是财务咨询、结算、现金管理服务、银行卡业务等,而创新性的业务是适应市场需求而逐步的形成和发展的,包括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

  在创新型的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中,个性化理财和服务是业务拓展的重心,但是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和相关政策的限制,使创新型的业务体系并不全面开展,在业务方面,信托服务、税务规划服务等,新型的业务模式仍处于空白阶段。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的客户范围是国内和国外客户,是按国际化的标准发展的,但是受我国技术和服务的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满足境外客户投资和全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据统计,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收入主要来源是贷款利息,金融资产服务收入低,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五,而金融资产服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十四,传统银行业务发展比较成熟,但是对于一些创新性的服务业务开展较少,利润贡献度较低,这与发达国家相关存在了明显的差距。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银行业务水平整体性和稳定性高,在营业收入中,业务收入占有的比例大,利润贡献度高。但从另一角度而言,说明我国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度以及服务能力的提高,我国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也会取得巨大的成效,提高利润贡献度。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点: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加速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资本市场快速的发展。但我国金融业的经营模式虽然存在着混合经营,但是法律成文规定的仍然是以分业经营为主。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支持,这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密切合作,阻碍了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发展和推广,制约了创新型业务的发展。但是这符合目前我国发展状况,虽然我国目前正处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但是银行利润仍以贷款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进行管制,使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非市场化,银行利差大,不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利率市场化又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填补利息缩小,利润降低后给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的把握存贷利差,优化业务,完善业务模式。同时影响商业银行资产服务业务发展的外部原因还有社会环境,受传统意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居民对于融资并不了解,一般都直接选用储蓄,对于企业金融工具使用少,而且,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推广不足,种类有限等,都限制了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银行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业银行转变,但是这都只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形成的,只是体制上的改革,但是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上仍然较为传统,偏向于对市场规模的追求,发展资金少,缺乏转型意识,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银行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习惯的被动提供服务,虽然在市场的需求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下,银行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定位,但是在本质上仍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业务也是以传统业务为主,缺乏改变动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全面的了解创新型的业务模式,面对日益丰富的市场需求,银行处理综合性问题和多层次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及时的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实现全方位、一体化的金融服务。而且在商业银行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没有调到员工的积极性和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以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收入为考核目标,使员工更加注重的是对传统业务的开展,对于难度高、收入少的创新型业务给予的时间和经历都有限。并且,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缺乏,使我国金融资产业务发展后备人才不足,满足不了创新的需求,直接影响了金融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资本市场是密切相关的,在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中要加强与资本市场的合作,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多层次、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加快市场利率化。改善金融监管体制,完善激励政策,鼓励金融创新,给予商业银行发展更多的自和选择权,推动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力度,提高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在银行收入总利润中占有的比例,这样才能改变对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认识,提高对它的重视度。

  首先建立平衡的现代化公司治理机制,各个部门要明确自己职责所在,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统筹兼顾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发展需要人清发展方向和确定目标,要具体的贯彻和落实业务的发展,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其次,观念要转变,不在一味的以传统管理为指导,要树立发展观,认识资产服务业务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强化资本有限性和有偿使用的观念。再次,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改善经营模式。最后,积极推进业务流程的改革,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推动创新型业务的发展,提高银行业务的综合型和多样性。

  创新机制的完善,从根本上就需要加强理念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信贷思想,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思想理念,加快对业务与产品的创新。把握市场的需求,抓住发展机遇,有利于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同时使提高业务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促进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创新管理专业化的要求。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为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的发展提供专业性、创新性人才。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第一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以行业管理、业务审批、作业监督为主的管理体系。第二,加强政策风险管理,在满足市场的同时,保障它的合理性。第三,建立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对市场的预知能力,尽可能的避免风险。

  我国经济的发展始终处于不均衡的单边式的发展状态,发展不合理,银行业务也主要以存贷业务为主,其它业务分部不合理的现状,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发展的不均衡,就需要银行经营体制的转型,通过合理的业务拓展推进储蓄向投资的高效转化,从而改善业务中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实现银行经营转型的主要原因:第一,调节经济平衡,保障银行稳定性的发展,满足市场多层次和综合性的需求。第二,这是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有利于银行综合管理业务的提高,同时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保障银行持续稳定性的发展的解决措施。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我国金融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就需要充分的结合市场的需求,从我国国情出发,完善我国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体系,提高银行的综合业务能力,同时积极落实我国银行经营转型,保障我国金融业的均衡、持续、高效、稳定的可持续的发展。

  全球交易银行是商业银行以企业客户经营活动为中心,为客户提供覆盖交易全过程的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包含现金管理、国际贸易结算、供应链金融、和资产托管等业务,是商业银行面向企业客户并针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供、产、销等交易行为而提供的银行服务,以满足企业客户流动资金管理需要、管理企业供应链关系需要和企业跨境资金管理需求。

  (一)GTB主要特征1.整合银行资源,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现国内外GTB管理模式是通过整合商业银行内外部资源,将现金管理、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资产托管等业务进行整合,为企业或个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提供解决方案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第一,现金管理是GTB的核心。现金管理业务是指通过柜面、网上银行、银企通等渠道,为客户提供的现金池、资金归集与下拨、收付款、账户管理、统计查询等一系列综合性金融服务,同时满足客户支付结算、投融资管理等多方面的业务需求。第二,贸易金融是GTB的生命线。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客户代客结售汇业务(含资本金结汇业务);国际结算(分为自办或代办,含跨境人民币、保函和国内信用证业务)及相关的贸易融资业务;保理及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商品融资业务等服务的同时带来中间业务收入,它是使商业银行能够获得较低成本的负债资金且获取更多客户资源、维持客户关系,同时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第三,供应链金融是GTB的业务拓展。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迅速,以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成为国外GTB运营的新方式,各企业之间加速信息共享,上下游不断优化产业链条以提升产业效率,商业银行基于动产的供应链金融需求最大、违约率也最低,进一步拓展业务资源。第四,资产托管是GTB的业务延伸。资产托管是使得GTB的服务对象向金融机构客户延伸一种途径,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得较低成本的负债资本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资产托管整合到GTB中,可以将资金流动的相关服务延伸到为金融主体的中去。2.企业客户经营活动为中心。GTB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提供企业客户提供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供、产、销全流程服务。加快GTB业务发展,商业银行可以从3个方面提升客户服务能力:第一,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在将企业客户按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行业群类等进行分类的基础上,GTB将提供定制化特色服务。第二,塑造差异化咨询服务能力。咨询服务的能力可以用来衡量客户经理对业务的熟悉程度,GTB业务范围内对咨询服务能力的要求与其他相关业务等是不一样的,如商业银行客户经理要求熟练了解各业务条线产品结构和联动关系。第三,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撑。GTB各个层面需在具体业务实施前实现跨条线、跨部门的无缝对接,不仅仅需要空间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技术上的实质交融。例如,如现金管理更加关注以现金流价值为核心的投融资管理、以集中化控制为核心的流动性管理,帮助企业客户实现预算管理、已经营运资金安全;贸易金融部更关注各种票据流,为客户提供国际结算等相关服务;资产托管部则更关注资产保管、资金清算、投资监督、业务资料保管的基础上以为客户量身打造个性化的托管服务方案。

  (二)GTB主要优势1.收入的稳定性和跨周期性。GTB的业务及产品与所服务企业客户的商品、资本、金融资产紧密联系。只要GTB服务对象持续经营,GTB业务流就不会中断。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机,同期投行业务大幅度下降,但GTB业务并未受到冲击,GTB的手续费和利息收入较为稳定。2.提高银行与企业客户粘合度和市场份额的有效措施。客户一旦与商业银行GTB部门建立合作关系,通常会持续很长时间。3.提升业务收入。由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GTB服务,所以能够全面了解客户的需求,充分的有针对性的进行交叉业务销售,全方位提高银行收入水平。4.由于GTB业务主要是负债驱动型,通常风险资本占用比例较低。

  基于国内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业务部门构建模式,国内银行绝大多数将GTB划分到中后台部门即成本中心,特别是其中是结算划入后线部门。但对比国外很多银行将GTB直接划分为利润中心,并设立了单独的业务部门,国内外带有GTB性质的业务部门设置情况。基于以上情况,主要分析国内外商业银行GTB组织结构如下:

  (一)国外商业银行GTB组织结构1.交易有独立损益表。独立核算,业务部门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对部门内资源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支配权,并具有完整的会计报表体系,作为银行独立的利润中心存在。这种模式更多为新兴GTB,如摩根大通、苏格兰皇家银行、摩根大通等。现该种模式下有两种形式(1)GTB处于集团组织结构中的一级层次业务单元:摩根大通摩根大通的GTB是以财务与证券服务命名,主要服务于大型跨国公司及金融机构,涵盖贸易金融、现金管理、投资及证券服务三条业务线)GTB在集团一级层次业务单元公司机构业务单元之下,与投资银行、信贷等业务并列的一个独立单元,代表: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德意志银行组织结构是将业务具体划分成公司业务与投资银行、个人业务与资产管理两个部分。公司与投资银行部下设两个二级部门即GTB、公司银行与证券是信贷及投资银行业务部门。GTB根据业务不同分为3各板块:公司贸易融资及现金管理、结构贸易融资及现金管理、证券服务,图3为德意志银行主要组织结构。2.无独立损益表。GTB为集团层次一级公司客户或业务板块下的一个单元。代表:汇丰银行。汇丰银行将组织结构具体划分成个人银行与财富管理、商业银行、全球银行业与市场、集团私人银行四大部分,图4为汇丰集团主要组织结构。在全球银行业与市场板块中,GTB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划分为贸易服务、支付与现金管理、证券服务3个业务条线。与商业银行部中的交易业务相比,该业务部门更注重与客户的长期关系,更多制定需求强烈的产品和针对特定客户的解决方案,使得业务发展更加全球化,将GTB与融资、信贷、投资组合在一个业务部门之下,可更好地服务大公司和机构的综合需求。商业银行其中也有GTB业务包含贸易融资、支付与现金管理等。对于高端私人客户,提出的针对包含在GTB里的如公司投资银行、市场及私人银行则采取集团总部集中化管理模式。

  (二)国内商业银行GTB组织结构国内商业银行GTB均属于集团一级层次业务单元,无单独损益表。截至目前国内公开明确成立GTB的有广发银行和招商银行。1.广发银行。广发银行于2012年5月成立环球交易服务部,成为国内首家全面整合贸易融资部、资产托管部和现金管理部合并为财资管理部。广发银行搭建了集合现金管理、贸易融资和在线供应链金融为主体的GTB金融方案和组织架构。通过资金归集、跨行账户管理、多级账簿、票据池、银企直联、POS分账等关键产品的组合运用,为企业提供包含支付结算、信息服务、集团关系管理在内的全方位财资管理服务;另外再贸易融资方面推出银行保单、出口保理福费廷、风险参与、在线保理、银关通、租赁公司借款保函、出口信保融资等创新型贸易融资产品,增加出口押汇池融资、退税贷款池融资等业务新模式,依据客户特性定制集交易结算、融资、避险、增值为一体的综合解决方案。广发银行还将企业网银、银企直联和现金管理等系统平台融入GTS系统。GTS在丰富贸易融资业务产品链的同时,又降低了贸易融资环节的信贷审批风险,而且现金管理和贸易融资融合模式还可以带来成本较低的负债资金。2.招商银行。招商银行于2015年初正式宣布将原现金管理部与贸易金融部合并,成立GTB部,现招行的GTB业务可能会涵盖供应链金融、结算与现金管理、跨境金融、贸易融资和互联网金融五大业务板块。招商银行拟实现业务协同与融合,可能会有以下整合模式:一是以“泛供应链”的思路推动供应链金融与现金管理融合;二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资产证券化经营平台,推进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的融合;三是把握创新型结算业务“互联网化、移动化、远程化”的发展趋势,加速本外币、境内外结算业务与电子银行渠道融合;四是打造全新的全球现金管理平台,统筹整合招商银行跨境金融海外联动平台的服务资源,建立以“全球一户通”为形象的服务体系。

  (一)GTB加大与银行外部机构的合作公司条线业务环境持续发生着变化,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与企业客户多层面的交易、联接越来越频繁、复杂。国内大多数银行虽未成立GTB,但目前可借鉴GTB运作方法不断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因为IT技术使许多GTB业务处理商品化、简约化、标准化,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可采取并购、非正式联盟、合资等方式。现国内银行已经出现了商业银行与外部企事业单位通过第三方支付系统或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模式。国外银行存在本国银行和海外金融机构合作营销本国银行GTB的业务模式,向同业销售其IT产品及服务以拓展其收入来源。

  (二)支付结算业务为基础进一步提升GTB产品的深度广度支付结算业务是一种分散且融合在各条线的跨业部门业务,使得它处于银行和企业客户关系的基础,GTB要实现业务发展包括现金管理、贸易服务、资金托管等,都是从支付结算业务中延伸出来,鉴于此,国内银行可以从该业务主干上衍生出许多息差和收费项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大、中型企业更倾向于采用将收付实现集中化管理,以增加内部资金的流动性,及时支持经营和融资需求,并有较为强烈的期望让银行在相关业务区域集中地处理其在各国分支机构的支付结算需求,包括当地及跨国、多币种、多渠道、多种类支付,这要求银行有能力提供个性化SAP或ERP链接服务,以满足单一支付结算需求。

  (三)将贸易服务融入企业客户财务管理的一部分GTB特别注重根据企业客户的各类需求将银行内业务进行资源整合,在现金管理中融入贸易融资、结算功能,围绕现金流的要求来整合贸易产品是国外主要GTB的运作模式,将银行的贸易金融服务融合入跨国企业客户财务管理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这样的融合让不同类别产品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也让银行各部门间的分割越来越淡化。比如:美国的PNC金融服务集团将现金管理、支付结算、贸易金融等业务整合到其为跨国集团提供的财务管理服务体系,为跨国企业客户提供一个综合账户管理平台,使企业客户更容易地使用银行全部联动产品;花旗银行在其综合业务管理项下,提供包括供应链金融即涵盖公司经营全程物流,采用统一平台系统化管理,在企业客户贸易整体而非在个别环节上安排产品服务。

  (四)提升现金管理在GTB中作用国外GTB一直将现金管理作为部门的核心业务,其重点在于流动性管理。企业客户需要用最低的资金成本负担日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并实现资金价值最大化。国内银行可以借鉴通过和企业客户深入的长期合作,建立数据模型掌握不同类型客户在不同区域和时段的资金流及预算管理目标需求,以为企业提供流动性管理为中心,不断深入企业客户财务管理的各个层面。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然没有彻底消散的今天,金融企业作为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受害者,加强金融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手段,对于提高金融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准确把握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确保金融稳定与安全意义重大。

  1.金融布局与发展单一扩大银行风险。尽管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中小金融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小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绝对支配地位没有改变。广大百姓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同时,随着衣食住行教医保成本的不断攀升,老百姓只有选择将钱放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度很高,在直接融资得不到有效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结构的失衡与融资形式的单一化发展,加大了银行风险。

  2.地下金融规模庞大危及金融安全。随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一些人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老百姓手中的资金,用于发展地下金融服务。多年来,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往往被迫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地下金融服务由于不具合法性,缺乏有效监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很难得到保障,这种庞大的非正规金融规模已经成为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甚至会危及金融安全。

  3.利率风险影响日益显现。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管制仍然比较严格,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波动会不断加剧,而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

  4.信用风险时刻存在。信用风险由来以久,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由于政策、业务扩展等的推动,导致银行领域积累大量不良贷款,往往会自然抬高银行信用风险等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扼制,就会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使银行面临经营困难的境地。因此,信用风险时刻存在,是金融业要时刻认真关注的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强化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5.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人员素质风险、操作规程不规范、合规性差等方面。比如: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把关不严,就有可能导致假按揭现象的发展,增加银行的风险;对抵押品的审核把关不严,有可能使银行蒙受损失等。因此,金融机构必须要强化对操作风险的防范,重点是加大对银行从业人员教育管理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通过规范有序的常态性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胜任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本领。同时,要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和自律,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防范金融犯罪。

  金融业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除了要强化金融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外,还要积极开拓视野,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以创新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以创新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1.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金融机构面临市场多元化,客户需求多层次化,金融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要坚决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起“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服务市场,开拓市场”的经营策略,将“以客户为本”落到实处。要通过创改变金融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而获得企业的收益。客户是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基础,金融机构要实现盈利,就离不开客户。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2.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金融工具是金融产品的一部分,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各种劳动,为客户获利、避险、支付便利提供帮助。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服务产品与领域,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不止金融工具,还应当包括咨询、信息服务等,并进下发挥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支票、汇票、银行卡、保单、期货等的作用,以新的模式促进服务的增值升值。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尽可能为客户提供舒适、整洁、大方、美观、庄重的服务环境,提升金融企业服务形象。

  3.创新金融管理。管理出效益、出战斗力。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金融管理服务激励机制,创新为提供更有效地金融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与考核,以及市场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等。积极探索设立独立的信用卡公司、公司等,引入风险管理一票否决制、贷款终身责任制。信用卡的收费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向受益客户收费的模式,转向了以向商户费为主的商业模式,扩大信用卡的使用范围,使信用卡像手机一样普及和便捷。同时,要加强金融技术创新,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和项目开发力度,使个人金融业务电子化服务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布局是以在岸外包为主,离岸外包为辅。其中,从国内承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来看,中资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绝大部分以承接国内金融服务机构的外包业务为主,这是由其投资起点较低、业务定位于价值链低端、不具备承接技术含量高的外包业务所决定的。海外跨国金融机构和国际大型服务提供商在我国设立的外包机构则主要是在完成本机构分派的外包业务的同时,为开拓我国潜力巨大的外包市场而设的,甚至不少公司还定位于为在我国的跨国机构提供外包服务。因此,总体来看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仍以在岸外包为主。离岸外包的承接以日韩为主、欧美为辅。受历史、地理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主要发包方的欧洲、美国等国家侧重于向印度发包。而我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亚洲中心,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都靠近我国,由于文化传统相似,我国是日本和韩国企业要发放融外包业务的首选国家。

  发达国家银行、保险公司等已将外包作为其重要战略选择,对中国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金融竞争加剧和客户需求结构提升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国内金融机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选择信息技术外包模式。国内金融机构IT外包已成为近期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金融外包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发展至今,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仍以低端ITO业务为主,较少承接BPO等高端业务。我国承接金融服务离岸外包业务中,大部分来自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较为保守,特别是日本发包方很少将高端项目外包。同时,我国大多数服务外包企业缺乏直接从欧美发包商手中接单的能力,所以目前主要是从跨国公司驻中国机构承接的第二、第三包等转包业务。

  从我国承接金融服务外包区域布局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大连等一线城市,地域集中度较高。以软件外包市场为例,这三个城市的业务规模占国内外包市场的50%以上。但自2007年以来,随着国内一线城市成本的不断提升,外包服务商出于成本考虑正向其他城市进行梯次转移,金融服务外包区域正在由以一线中心城市为主,转向一线、二线城市互补互促的新格局。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形成了特点鲜明、各具优势的四类外包城市。第一类为外包战略中心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和广东,以金融服务中心、高端咨询和研究为主。第二类为生产工厂型城市,包括天津、杭州和南京,主要承担基础框架生产的工作,成为国内外包产业的生产工厂。第三类是具有国际地缘优势的外包业务中心,包括大连和深圳。第四类是具有成本优势的外包中心,主要以西安、武汉、济南和成都等二线城市为主。国内金融外包承接市场的重新布局,使得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地域分布更为合理,缓和了金融外包服务商过于集中在几个发达城市而造成的成本以及人才压力。

  作为发包主体,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性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外包行为,奇异果体育官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均已在华开展了外包业务,而我国中、农、工、建四大商业银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由于储备了大量技术人员和专业队伍,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有能力而且倾向于自建和内部运营的方式开展各类业务,奇异果体育官网对外包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同时,受到低成本快速扩张的需求,包括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对业务外包的需求较为迫切。

  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仍集中于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的IT外包,但ITO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且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高端的行业分析、投资分析等核心KP0业务内容在我国仅仅是刚刚起步。受自身能力、水平和竞争剧烈等因素影响,中资金融外包服务商的价值定位主要在短期“补缺”上,被动的接受一些操作性、事务性层级较低的业务外包。由此,我国本土金融服务外包提供商和发包方之间的关系仍停留于低风险、初层次和浅合作的层面,有待上升到共担风险式的深入战略合作关系。

  服务外包企业的趋势是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印度服务外包企业深谙此点,印度塔塔咨询公司在2004年收购了澳大利亚FNS公司以完善其银行和金融服务外包的产品线年又收购了位于瑞士和法国的TKSTeknosofl公司,不仅增强了自身金融服务能力,而且加快进军欧洲市场而且。我国金融外包服务商相比的就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本土金融外包服务商的营业规模普遍较低。我国外包服务市场较为分散,进入壁垒较低,存在着众多无论产值、资金等方面都未实现规模经济的外包服务企业,再加上较低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一方面不能实现资源集中,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无疑加剧了市场的无序发展和恶性竞争。其次,本土金融外包服务商的人员规模普遍较小。印度3000多家软件外包企业中从业人员共五十余万,排名前10名的外包企业人员规模均在l万人以上。

  服务外包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尤为急需精通管理、了解业务且洞悉发包地法律、风俗等的高级经理人、专家和咨询顾问。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人才总量较小,存在很大的缺口,而且人才流失率很高。同时还缺乏关键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人才支持政策不够,我国尚未有效建立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育机制,仍主要通过海内外的招聘等常规方式来填补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缺口。我国政府、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和相关高校还缺乏“治本”措施,尚未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面的长期、有效的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机制与规划。

  服务外包产业是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其成长离不开充足的、可有效运用的资金。服务外包企业可取三条途径来迅速成长:第一,以自身的业务能力获取长期、大额订单,伴随交付过程,自然可扩大规模,实现内生性成长。第二,用并购迅速获得人才、技术和客户关系,来获得外延性增长。此次金融危机正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并购国外企业的机遇。第三,将上面两种方式组合,既通过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带来的内生增长,也有不断并购其他企业的直接的规模扩大。企业无论选择何种方式来扩张,若流动困难、缺乏足够的融资渠道,就会成为服务外包企业发展迅速的一大瓶颈。承接外包业务后自己的回笼时间至少要半年,流动资金的短缺阻碍着服务外包企业的成长壮大。一些不错的企业就是因为缺乏流动资金而不得不放弃新订单,而另一些龙头企业则因为缺少资金而错过了收购海外核心企业的机会。

  由于金融机构服务外包在我国是新发展起来的业务操作方式,目前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还没有确切的有关金融服务外包的指导性文件,也没有建构起规范有效的外包风险监控制度。银监会自2004年起开始陆续出台了一些涉及银行业务外包的规定,2004年颁布《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颁布《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关于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管理指引》,2007年颁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分别从银行卡、电子银行和IT等角度对银行业务外包的风险管理做了规定。但其主要是要求银行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审慎订立外包合同等,属于原则性的指导层面,还没有专门针对银行业务外包的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引,没有形成具体的系统性的监管程序。

  在外包业务范围的选择方面,我国可采用分类和列举相结合的方式,即由监管机构正面规定可以自主决定的外包的种类范围,同时要求对列举范围之外的外包,必须事先经过监管当局的批准。金融机构在此基础上制定总体性的外包计划,对外包的业务范围进行具体的界定。

  一般,金融机构应把握三条原则:第一,外包不削弱其履行对客户义务的能力,也不影响客户对其拥有的权利。第二,不影响监管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监管。第三,不影响管理层的责任。因此战略监管、风险管理等核心管理职能、市场营销和产品设计、信用卡业务的内部审核等核心业务、存款和信贷资产经营或营销渠道的管理等是不能外包的。

  具体而言,以下几种业务可作为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的首选:第一,金融机构的后勤业务,如后勤保障、日常人事劳资管理、安全保卫等。第二,论文格式那些操作相对简单且已经标准化的、对金融机构的价值影响较小的业务,如信用卡的帐单打印、日常业务数据的录入等。第三,金融机构的技术支持性业务,如数据中心、网络管理、系统的维护维修、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信用卡业务中的欺诈检测和对争议帐款的处理等。第四,一些核心业务,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形象建设等。

  在确定了可以外包的业务后,具体实施外包前,金融机构管理层要充分听取财务、人事、法律等方面专家的意见,借鉴其他金融机构的外包经验,对外包的利弊有清晰的认识。并在综合考虑自身的核心能力、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分析应否将业务外包。如果业务外包有较好的收益,能显著降低金融机构的成本、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但其成本较高,风险很大,容易导致对外包业务的失控,那就不能外包,而如果业务外包的风险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但其带来的收益不好,同样也不能将业务外包。

  服务商的优劣决定着金融服务外包的成败,不合格的服务商会带来操作风险和不相容风险,甚至导致外包的失败。金融机构在选定外包的业务后,就面临着服务商的选择问题。

  首先,金融机构要组织一个专门的小组或外聘专业机构,搜集相关服务商的信息,确定待选服务商名单。其次,要对待选服务商进行具体评估,金融机构可以构建一个外包服务商综合评价体系,对外包服务商的技术实力、经营状况和社会信誉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以测定外包商资质等级,从而选择竞争实力强、技术有保障的企业作为外包合作伙伴,尽量避免逆向选择的发生。

  在构建服务商综合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全面、可操作性,就是要全面反映所有影响服务商信用状况的各种要素,同时指标的选取要具备可操作性,易于采集、简明易懂、数据来源要稳定。第二,系统性,就是各项指标要有机配合奇异果体育官网、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体系。第三,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即在选取定量分析指标的同时,要对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企业文化等定性指标进行评价。

  外包合同是双方行为的基础,对双方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完善的外包合同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外包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或避免服务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或消除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风险的发生。而金融机构签订的外包合同如果存在缺陷,就有可能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交易成本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下降等,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和纠纷,严重者还会导致外包失败。因此金融机构在与服务商签订合同时,要尽量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各项衡量标准,并尽量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的变化。

  金融机构成立专门小组负责合同的签订,该小组成员应包括有关该业务的专家、法律顾问和财务人员等,他们充分考虑外包的目的和影响外包合同的因素,再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决定金融服务外包合同的条款。金融服务外包合同应至少包括以下条款:外包服务的种类和范围、外包的期限、服务水平协议条款、转包条款、持续性计划、违约安排、双方权利义务、价格、业绩评价标准、调节机制、信息安全标准、终止条款、争议解决机制和法律适用、应急措施和不可抗力、奖惩标准和措施。

  价格是金融服务外包合同的重要条款,金融机构在制定价格条款时,要充分考虑外包的目的和自身的能力等情况,确定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底价,同时要考虑到服务商的成本及盈利,最终制定一个可以激励服务商进而实现双赢的合理价格。至于定价方式,则可视外包业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定价方式,对于不确定性较小的业务,可采用固定价格或单位定价,而对于灵活性较高的业务,则可采取成本加成定价法或激励定价法。服务水平协议和业绩评价标准也是不容忽视的条款,金融机构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服务要达到的水平及评价的标准,规定要细化,要有量化的指标,具备可操作性,避免因服务水平下降等发生的纠纷。应急措施、争议的解决和信息保密等条款也要认真考虑,避免一些漏洞的存在而带来风险。

  总之,金融服务外包的合同要涵盖尽可能多的内容,规定要详细、具体、规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服务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风险,使外包顺利进行。

  金融机构要明确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外包业务的最终责任,不断健全和完善外包风险管理体系,对外包业务实行动态监控。

  第一,识别、评估外包风险,增强防范的针对性。金融机构可据德尔菲法对外包风险进行识别,之后再利用风险矩阵法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确定相对重要的风险,从而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控制。第二,强化后续管理,建立并完善风险监测和后续评价机制。金融机构要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设立专门的评估部门,保持对外包业务的随时监测,可以通过现场管理等方式及时大量地了解外包的准确信息,定期对外包商的合同履行情况、服务质量、财务状况和综合效益等进行评价,以强化对外包业务的风险监控,确保外包的长期发展。第三,规范内部业务流程,杜绝寻租行为。金融机构在外包过程中应尽可能集体决策、并运用招投标等方式确保业务外包公平、公开和公正,避免金融机构负责人滥用权力,暗箱操作。金融机构内部要实行业务审批人和监管人分岗,不同环节交由不同的部门专门负责,从岗位责权方面杜绝内外勾结、暗箱操作等。第四,建立健全应急计划,提高灾难恢复能力。金融机构要尽量具体地预估外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如服务商破产、信息泄露、不可抗力、服务商技术人员的变动等影响外包合同履行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双方协商共同确定应急计划,确保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和灾难恢复能力。第五,加强对金融机构员工的管理,避免员工风险。金融机构可通过培训、会议等方式,加强与员工的交流,使他们明白外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避免其产生抵触和消极的情绪;建立员工的考核体系,恰当衡量外包人员的工作绩效,并给予适当的激励,如晋升、奖金、培训或者处罚等。

  有了良好的法律和市场环境,还需要健全的监管体系对金融服务外包进行监管,以加强对金融服务外包的控制。金融服务外包监管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合法原则、风险控制原则、保护客户合法权益原则和有效监管原则。具体而言,监管机构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监管机构要将安全与效益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监管机构的目标是外包的安全性,而金融机构外包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我们不能牺牲效益追求安全,也不能放弃安全追逐效益,而是要实现安全与效益两者之间的平衡,这就要求监管机构将工作重心放在对金融行业的系统安全和风险的控制上,确保外包活动处于银行的监管之下,不必过分关注外包的细节。第二,监管机构应在法律框架下细化监管规则,使监管规则更具操作性。要对监管人员的监管范围、监管权限和监管程序予以规范。要细化对被监管方的要求,对外包范围、外包商选择、金融机构内部治理、信息的保密、与外包商的关系、退出战略和应急机制等提出原则性要求,尤其对离岸外包要严格监管,在其法律适用上应尽量选择我国法律,并尽可能选择在我国法院或仲裁机构裁决纠纷。第三,监管机构应加大对金融机构客户信息的保护力度,避免损害客户的利益。监管规则应要求金融机构和服务商严格遵守有关商业秘密和客户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应要求金融机构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客户信息,并尽到告知义务;应要求服务商采取一定措施,保证所接触的客户信息和商业秘密不对外泄漏,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第四,监管机构应增强对金融服务外包的风险控制。一方面,监管机构应要求金融机构及外包服务商有能力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估外包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全面的外包风险管理程序,构建合理的内控机制,设计必要的监督与管理机制等。另一方面,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外包业务的持续监管和系统性风险监管,可要求金融机构在外包合同中制定相应的条款,以确保监管机构能随时获得监管所需的资料,如金融机构的管理能力和服务商的经营和风险控制能力等,以实现其对外包业务的持续监管,对多家金融机构同时将业务外包给一家或有限的几家服务供应商的情况要加强监管,并做出必要的限制,以防范系统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正处在转型期,拓展金融资产服务是一条逼走的道路。本文选取了两家国外银行,纽约梅隆银行与加拿大皇家银行进行讨论,希望能为国内银行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截止到2011年6月,梅隆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了1.3万亿美元,而代管与托管资产达到了26.3万亿美元。梅隆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资产管理、资产服务、财富管理、资金服务等,为全球36个国家提供金融服务,主要收益为中间收益。如下图所示:

  主要包括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资产管理面向的顾客为机构型,财富管理面向的顾客为个人型或社会福利型。见下表:

  梅隆银行还是一家著名的证券服务商,其中托管和代管金融资产又包括了基金资产、托管资产、公司资产等,下表是梅隆银行该业务的规模。

  加拿大最大的银行就是加拿大皇家银行(RBC),是一所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集团。该银行的主要收益来自非利息类业务。

  主要包括:国内银行银行、财富管理、保险、国际银行、资本市场等,这些业务的年收益如下图所示:

  财富管理业务是加拿大皇家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服务对象为全球富裕及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业务有:资产管理、遗产、信托等。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提供的业务也相对简单,主要服务有:投资银行、资产托管、企业年金、基金、理财等,受我国法律限制,在私募资金、融资等方面还没有相关业务;而风险管理等服务也不太具有竞争力;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没有给一行带来过多利润;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业务推销困难;针对高净值客户的遗产规划、税务规划等服务还没有开发。另外,我国的银行多为本土经营,无法服务于国际化的公司、客户的需求,国外开展的业务也无法满足国外客户投资中国的需求。

  我国的金融行业现在的局面正是“供不应求”,客户需求大,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却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金融资产,例如:债券、基金、理财产品等,这也带动了资金持有者对这些业务的需求。调查显示,我国有31.21%的客户希望银行开通多种投资渠道;42.97的客户希望银行能帮助其规避投资风险;25.82%的客户希望银行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咨询服务。但是目前只有27.35%的企业对银行的金融资产服务有所了解,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比较为完善,主要包括结算、资产托管、养老金、理财、投行等;针对个体主要有个人理财与私人银行服务。

  业务拓展重心方面,梅隆银行与RBC的服务重心在于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X银行的服务重心则在于研发与推销产品。梅隆银行与RBC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服务重心在于根据客户的特征、需求等提供个性化服务,除了对客户资产进行保值增值以外还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便捷化服务,有些服务没有涉及到客户的资产,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培养长期客户,同时挖掘客源;而X银行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重心在于研发与推销产品,例如国债、保险、基金等,单纯地为了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其他业务设置不多,即使有,也是一些实质性不强的业务,例如VIP尊贵身份等。总结起来一共有三点差异:(1)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拓展模式与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拓展模式的差异;(2)个性化服务程度的差异;(3)本土服务与全球服务业务运动模式的差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政策的改变,一些限制逐渐被放开,使得更多的金融机构得以进入金融市场中,在不断增加市场份额,一些行业例如基金、保险等都在与银行争夺客户资源,另外第三方资产管理机构如诺亚财富等也加入到了竞争中。国外的金融机构也都发现了中国的市场前景,汇丰、花期等纷纷进入市场,拓展业务,梅隆银行也正在构思把独特的金融商业模式带进我国。可以看出,在未来的发展中,金融机构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金融资产服务的市场潜力势必会被充分的挖掘。而我国极大商业银行由于具有广大的客户源,在竞争中也会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占据先机,尽快发展自身的金融资产服务,在竞争开始前奠定优势。总结起来有三点:一上改变以往以“产品”为中心的业务拓展模式;二上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改变针对中高端客户的服务模式,增加个性化服务;三是继续加大国际化业务发展步伐。

  [1]姜浩.现阶段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风险研究[J].海南金融.2014(08)24

  [2]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课题组,詹向阳,樊志刚,姜烨,李卢霞.国际银行盈利结构与管理架构考察及启示[J].金融论坛,2012(07)1113

  [3]闫峻,张毅,宁先明,陈瑾,袁媚,吴小安,钟莉萍,郑东.商业银行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方略研究[J].企业经济,2013(10)78

  物流金融是指为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以流转中的商品价值为依托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活动。在物流金融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泉,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的质量和数量,物流金融中的保险服务还可以提高物流公司的防风险能力,实现了“三赢”的效果。

  面对社会对物流金融的高度需求,高校此方面的教育却是空白。据抽样30所国内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共有286门,未曾有院校开设了物流金融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极不利于现代物流金融学科体系建设,更不利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物流金融”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与实际经济结合紧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服务的发展,要实现与社会经济的无缝连接,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调基本内容与先进性。

  物流金融是由第三方中介——物流企业对货物实施监管,并对货物的真实性、安全性承担责任,贷款安全系数提高,贷款规模扩大,并有稳定的客户。可以看到,物流金融业务依附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为更好的开展物流金融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要求物流企业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机动灵活、具有广泛的地域性。随着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智慧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应用,其中的三大应用都将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即一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二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智慧企业供应链。

  智慧物流下,提升了物流企业的实力,改变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为物流金融提供进一步的集成方法,也带来了物流金融各方合作的改变,势必影响具体的物流金融融资方案。在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智慧物流对课程建设的影响,授课内容安排与实践环节要融合智慧物流,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更加注重新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改变,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类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参与主体。(2)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业需求与信用分析、质押物评价、监管合同的制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业务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懂得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及信息化对其业务促进作用与风险降低方案。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

  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是培养实用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关键所在。以智慧物流为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为契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利用智慧物流创造物流赢利模式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信对于专业建设和服务社会是十分有价值的。

  [1]欢妮.“柏亚仓”打造海西智慧物流引领物流金融新蓝海.潮商,2012(2):76-77.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59-63.

  [3]胡愈,徐兆铭,黄含其.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09(6):107-110.

搜索

网站地图